仁义礼智信,是儒家倡导的人生五德。
老祖宗的传统,就藏在这五个字里。
仁
孔子曰:“仁者,爱人也。”
“仁”是中国人的传统,也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。
《说文解字》里讲:“仁,亲也。从人,从二。”
“仁”这个字,最初起源于血脉亲情,最终还是要落回到人与人之间。
孔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泛爱众而亲仁。”
要守住一颗“仁”心,首先就是要孝顺父母、团结兄弟。
要善待家人,而后才能“泛爱众”,把这份善意推及更多的人。
人际交往中,有一高一低两重标准:
最低的标准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
最高的标准是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。
仁以待人,其实就是善待自己。
义
俗话说得好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
道义可以用来说服君子,而唯有利益才能买通小人。
在这个功利的时代,“义”字快要被人抛到脑后。
重利轻义、见利忘义成为了太多人的座右铭。
为了一点蝇头小利,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。
善恶到头终有报,多行不义必自毙。
行走在人世间,还是要守住正义、合乎道义。
把心思多用在正道上,才能无愧于天地和人心。
礼
孔子曰:“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
用“礼”去自我约束,人就会生出羞耻心、敬畏心。
“礼”的边界,规定了什么事能做、什么事不能做。
知礼守礼,懂得自我检点,而后自然能够走向正道。
相传古时候,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。
意思是,尧舜只需要坐在那里,连一片衣角都不用动,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。
正是因为人民都克己守礼,丝毫不越过“”礼”的底线。
守“礼”大可不必拘泥于琐细,而是应当圆融、变通。
正如孔子所说:“大德不逾闲、小德出入可也。”
只要大的方向上不出差错,一些细枝末节其实无需太在意。
智
所谓“智”,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,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。
孔子曰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
学而知之者,次也;
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
困而不学者,斯为下矣。”
人没有生来就全知全能的。
上等人,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智慧;
其次是通过学习,努力获得知识的人;
遇到困难然后才去学习的人,是更次一等的;
明知困难却仍不肯学习、奋进的人,则是最下等的。
做人要有自知之明,才能点燃智慧的烛光。
信
古人云:人无信不立,国无信不强。
诚信,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,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。
非信不能成其为国,非信不能成其为人。
守好一个“信”字,就要行事言而有信,讲话掷地有声。
《谷梁传》里讲:“言之所以为言者,信也。言而不信,何以为言?”
言为心声,出言必须诚实不欺。
言而无信的人,很难争取到别人的信任。
孔子曰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。
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。”
輗和軏,是古时候衔接车轮用的木钉子。
没了輗和軏,车随时会崩溃散架,又靠什么来上路行走呢?
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,简直不配称之为人。
为人、处事也会寸步难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