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少则得,多则惑。”
有时候,令我们痛苦的,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,反而是我们拥有的太多。
当我们拥有的多了,便会不自觉地升起痴心、升起各种妄想,结果,丧失了自己本来的清净心,让自己痛苦不堪。
一个人,能够得到,是一种能力;能够舍得,善于做减法,则是一种智慧。
很多时候,一件事情的真相,会因为以讹传讹的人多了,便被淹没下去。
真正明智的人,面对旁人的风言风语,会理性判断其真假。如果发现是假的,就不会再传播;
如果发现有疑点,则会细细探究,而不会把似是而非的事情,当真相去传播。
以讹传讹,不问黑白的去传播,不但会伤害到当事人,也是对自己品行的玷污。
因为善于辩论的人,往往更知道言语的威力。既然言语有着巨大的威力,那么,就需要慎言、寡言,以防止自己说错话。
所谓“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”,说的便是,讲的话越多,就越容易让自己陷入困境,不如保持沉默。
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烦恼,不是因为外界事情的烦扰,而是因为我们过分敏感。
而反复思量的结果,往往是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意见,也让自己心神劳累,再做不了其他的事情。
一个人,如果总是拿着放大镜,去观察生活中的鸡毛蒜皮,那么,往往就是在折磨自己,也会让与自己相处的人,感到心累。
有的人,或者留恋过去,或者悔恨过去,让自己在过去中忧思,止步不前。
过去无论再美好,再不堪,也已成为过往。紧紧抓着不放,只会让自己蹉跎了岁月,辜负了众人的期望。
对于过去,经过反思,汲取经验、教训,就可以了。然后,带着这些经验、教训,去开辟新的道路。
有的人,能够控制自己的贪欲,所以,他们能够做自己欲望的主人,拥有自在的人生。
有的人,奋力燃烧自己,去争利,想要去拥有更多的物质,做更多物质的主人。
然而,事实上,却是物质拥有了他们,物质成了他们的主人。
那么,如何区分自己是物质的主人,还是物质的奴隶呢?
一个人,如果是物质的主人,那么,物质就是服务于他的;
反之,如果一个人成了物质的奴隶,那么,物质就是来消耗他的。
如果在这个限度之内,那么,物质就是服务于人的;反之,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,那么,物质就会反过来,消耗人了。
有一次,墨子对楚王说:“现在这里有一个人,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,想去偷邻居家的破车,舍弃自己华丽的衣服,想去偷邻居家的破衣服,舍弃自己的山珍海味,想去偷邻居家的糟糠。这是什么人呢?”
如今,贪婪之人,已有“华丽的车子”、“华丽的衣服”和“山珍海味”,却还要去奋力争利,挤压穷人的生存空间,不也是有“偷窃的毛病”吗?
一味放纵自己的贪欲,只会造成“蛇吞象”的结局,那就是被“撑死”。
人生,就像一只水杯,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剔除,才能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进来。